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10个字。
  《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窗》是一篇小小说,文笔优美,哲理深刻,其结尾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发人深省。文章篇幅短小,如何带领学生有层次地把文章读细、读深、读透,并引发他们的一些人生思考,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方面设计了四个大的问题,并以之作为教学的纲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学生对这四个问题的反应和回答也是教师考量课堂学习情况的重要尺度。对小说主旨的探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提取抽象意义,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能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
  2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文学作品的主旨。
  3 体会写作技巧:对比手法和结尾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展开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探讨,进而领悟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个人思考,同伴启发,教师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自我认识,在探索中关注细节,在续写中深化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说一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说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医院的一个狭小病房里,有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他们只能通过一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靠窗的病人每天向另一个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这成了他们最大的享受。但远窗者在享受同伴讲述的同时产生了嫉妒,为不能占有窗边、亲自看到美景而苦恼。一天晚上,靠窗的病人病危,另一个病人见死不救,看着他死去。最后他如愿获得了靠窗的位置,可他看到的窗外却是一堵墙。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层面是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对主要情节有遗漏时,教师要组织同学或自己进行补充。第二层面是考察学生的复述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学生只有把小说的主要情节了然于胸,才能为下面的讨论和延伸奠定基础。 
  二、人物分析:辩一辩谁是主角?(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   
  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近窗者与远窗者。同学们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角,并谈谈理由。
  提示:
  近窗者:为病友详细地描述窗外的景色,文章用第四、五两个小节描写他的语言,赞扬他无私、高尚的可贵品质。
  远窗者:为了一己之私见死不救,文章详细地描写了他的心理变化,批判他自私、卑鄙的可耻人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