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910字。人性化全程学习指导,知识梳理丰富,案例分析实用,素养提升锻炼能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长丰一中 瞿 卫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2、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成长于一个正统的犹太家庭,父亲纳夫特里(Napht
ali fromm)和母亲罗莎都是虔诚而严格的犹太教徒。多灾多难的犹太民
族在欧洲四处流浪,随遇而安,但他们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虽然犹太人中多有经商
理财的能手,然而犹太教却极其重视精神的超越。弗罗姆的父亲是一个酒商,他对
此深感惭愧,因为他祖辈都是犹太法学博士,而且商人似乎妨碍他成为一个名副其
实的犹太教徒。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犹太教法典,阅读《圣经》,倾听先知的故
事等构成了少年弗罗姆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一次广播节目中,晚年的弗罗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说明这种家庭氛围:他
的曾祖父是一个伟大的犹太法典编纂者,但并不是一个拉比。他有不少孩子,负担
很重,在巴伐利亚开了一个小店,只能挣很少的一点钱。一次一个能多赚些钱的机
会来到了,条件是有时必须出去跑跑。他的曾祖母说:“你是否考虑一下这个机会,
一个月只需要在外面跑三天,就能多赚些钱。”他的曾祖父道:“你认为我应该为
了赚这点钱而每月牺牲三天的研究时间吗?”曾祖母说:“我的上帝,当然不!”
事情就这样算了。这位曾祖父整日呆在店里研究犹太法典,每当顾客光临,他就抬
起头看看他说:“您实在没有别的店可去吗?”可见,弗罗姆后来对资本主义的现
代社会持如此激烈的批评观点,同他家庭的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弗罗姆的父母是德国小市民的典型,他们都谨小慎微,循规蹈矩,而且有神经
质倾向。父亲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母亲则情绪抑郁,落落寡欢。他说,在那样的
父母身边“我没有发疯,这就要感谢上帝和归功于其他方面对我的影响了”。父母
虽然对他极其疼爱,视为掌上明珠,但他仍感到非常孤独,日夜期望着“能有什么
东西把自己从这种孤独中拯救出来”。弗罗姆性格内向,他遇到的问题其实是十分
普遍的,他既抱怨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又反过来刺激他对奇特而又神
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兴趣,这构成了他以后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直接原
因。
十二岁那年,弗罗姆目睹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件事使年轻的弗罗姆变成人
类心灵秘密的探究者。有一位年轻的女子,是他们家的朋友,这位漂亮而富有魅力
的年轻女郎芳龄大约二十五岁,擅长绘画艺术,是他所认识的第一个画家。她常到
他们家作客。她订婚不久就解除了婚约。弗罗姆发现,这位娇美的女郎每次上他家
来,总是陪伴着她那位丧妻的老父亲,而她父亲则是一个索然无味、其貌不扬的老
人。她的父亲逝世后,一天,忽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女艺术家自杀了,并
且留下遗嘱,希望将她同父亲合葬在一起。消息传来,弗罗姆百思不解。他说:
“我非常喜欢这位妙龄女郎,而讨厌那位其貌不扬的父亲。在这以前,我也根本不
知道人还会自杀。于是,一种想法便油然而生;这一切又是何以可能的呢?一位年
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如此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
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乐趣呢?”
弗罗姆被“何以可能”这个问题难住了。当然他在当时并未能找到什么答案。
后来,当他读到弗洛伊德的著作,才知道了“恋母情结”,知道了在女儿和父亲之
间存在着“乱伦的固恋”。当他渐渐地熟悉了弗洛伊德学说的时候,就觉得似乎在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找到了有关在少年这段令人困惑而又害怕的经历中的答案。于是
弗罗姆成了弗洛伊德的一个信徒。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是地道的弗洛伊德主义者。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把弗洛伊德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
进入海德堡大学是弗罗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在西方国家中,德国与我
们的教育方针最为接近,即要求严格,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弗罗姆学习十分勤奋,
掌握了广泛的知识。海德堡大学当时名师荟萃,齐美尔和韦伯的课给弗罗姆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1922年,弗罗姆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德国的文化气质深深地影响
了弗罗姆,德国古典哲学成为他旺盛学术生命的用之不竭的动力。
大学毕业后,弗罗姆旋即进入慕尼黑大学以便深入研究精神分析,并在著名的
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1925年他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这样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