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70个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邓稼先》教学设计
  时间:2010年3月10日设计:张成德审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灵活的阅读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通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
  3查阅邓稼先杨振宁有关生平资料。
  4查阅近代史上记载的我国被任人宰割的历史。
  二检查预习:
  1默写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指名简介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4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一导入课文。
  (学生举手口述我国被任人宰割的历史。手机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录音,并看面插图90。迅速将学生带入悲愤、严肃而又崇敬的氛围。)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氢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变了屈辱的历史。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一)整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史与今天的巨大变化。(对比写法,排比句)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一件小事上见精神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