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试着从教学实践中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教学 情境 课堂容量 审美熏陶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目前的语文教学虽不能用在黑暗中摸索来形容,但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对新教法的探索中依然步履艰难。然而在《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的关键时刻,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成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语文课堂,便以其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法,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在逐渐接触、熟悉了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后,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与注重严密理性思维的数理化课程相比较,在更依赖感性思维和丰富想像力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和实际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以下就是我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取代的优势。
1、设置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真正的、持续的动力不是来自教师、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各种奖惩手段,而是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如果缺少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他们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传统的教学手段依赖一支粉笔一张嘴,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一头雾水,兴味索然,使原本最应当充满生气的语文课堂显得有些沉闷。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等多方面感知事物,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描绘的意境中,体会作品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这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既获取了知识更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如欣赏汪曾祺《胡同文化》时,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对即将逝去的胡同那种不舍、眷恋与无奈的复杂感情,我在大屏幕上缓慢地展示着一幅幅老北京古旧胡同的黑白照片,以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苍凉、哀婉的音调为伴奏,用低沉的声调读着:“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那氛围让不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