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还给学生
——由一个教学细节引发的对学生主体性阅读的思考
蔡甸区五公中学 宋红艳
内容摘要:传统阅读教学,缺乏对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素质教育下的阅读应将学生从被动阅读中解放出来,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发现的眼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培养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的人才。
关 键 词:阅读 主体性 兴趣 发现
“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是这其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这‘淡淡的哀愁’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体会。”
……
这是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讲授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整节课看上去反应还不错,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师生有问有答,双边活动还算热烈,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从表面上看,教师也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尽量地实施着点拨和启发的职责,但是,我却感觉这阅读、思想有点类似于数学课上的证明题了:已知某一结果,请运用所给条件证明其正确性。学生先接受现成的说法,然后再去语言文字中寻找证据,这是如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语文阅读本来是最具浪漫性和创造性的,现在却被理性的求证和推理所代替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在阅读中的位置,我们真正摆正了吗?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缺乏对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阅读主体地位常常得不到尊重。虽然在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声下,一部分语文教师注意到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性,但其认识还只是流于形式,不是很深刻,具体操作上也存在着有待商榷的地方。比如本文开头的那个例子,教师的本意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其结果却是:教师开始就把“父子相怜”、“淡淡的哀愁”这一定论硬塞给了学生,学生需要做的也只能是机械地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文字来证明其正确性罢了,至于能从中得到多少情感的体验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就不得而知了,更谈不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了,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一事实,而这一事实却不是经过他们自己的阅读而于心灵产生的感悟,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自己并没有真正参与阅读,他们参与的只是证明,其后果恐怕是学生会做课内的习题,却永远不会读课外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