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古 诗 鉴 赏 复 习 策 略 浅 谈
               河北辛集  吕谋
一、学生古诗鉴赏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例1、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枝声。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夜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作者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侧面描写。“冷”写雪落天寒,“窗户明”写雪的反光,“折枝声”写雪的厚重。第一句从感觉,第二句从视觉,第四句从听觉,分别从不同侧面写雪)
反应出的问题:诗歌鉴赏术语不很熟悉,“侧面描写”几个字写不出来。
例2、菩萨蛮(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1)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鲜明秀丽、清隽宁静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怡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2)试分析“闲”字在本词中的作用。(以拟人手法写环境自然恬静,暗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
反应出的问题:受到“罢相”的误导,不能抓住诗中关键词进行分析。
二、需要重点给学生总结的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1、修辞手法:[拟人、夸张、设问、借代、比喻、衬托、对比]
2、表现手法:[渲染、寓情于物、含蓄、象征、直抒胸臆]
3、表达方式:[议论、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动态、细节)]
●原则:(1)少讲是什么,多讲什么是;少讲概念,多举例子;(2)高考题是最典型的例题
历届高考诗歌鉴赏术语归纳
(一)修辞手法
1、拟人:例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了人的感情。(1993)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1993)
2、夸张:例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1993)
3、设问:例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一问一答,然后再设问和慨叹。(1995)
4、借代:例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1995)
5、比喻:例6:“白银盘里一青螺”、“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前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后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1997)
6、衬托:例7:“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
例8:“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002)
例9:“时鸣春涧中”一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2001春)
7、对比:例10:“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