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70个字。
《雨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雨说》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出现,贯穿诗篇,前后呼应,结构完整。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轻松愉快、清新活泼。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新诗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结合单元目标和学生实际,制定了如下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表现手法,感知诗歌中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主题,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积累\欣赏诗歌语言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
4.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联想,感知“雨”的形象的象征性
二.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朗诵;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三.学法指导:朗读体会,体会诗歌的魅力;记忆背诵。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5’)
1导入语: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今天,我们学习欣赏会说话的“雨”。(板书标题)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郑愁予,台湾诗人,他的诗集已有八中欧、亚文字翻译介绍。雨说写于70年代末,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有感而发。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字词积累:给“田圃、喧嚷、洗礼、喑哑、襁褓、润如油膏、蓑衣”注音,解释。目的是检查预习情况,督促自主学习。
(二)欣赏诗歌,品味语言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欣赏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奠定下感情的基调。然后,自读课文,思考:这首诗中雨说了些什么话?这首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学生解答,教师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研读诗歌。(20’)
1.学生齐读第一节,思考:诗歌中呈现了哪些形象?(提示: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等,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大地失去了生机,种子、牛羊等也没有了活力,严冬之后,经过料峭的春寒,蛰伏已久的四月呈现了身影,迎接大地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齐读过程中,学生想象呈现的画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