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50个字。
鱼我所欲也
一.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议论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问题讨论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5.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典型例题】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答: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