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语言的六个切入点
江西省峡江中学:邓明根 331409 13576600673
谢冕曾说:“诗歌鉴赏的第一座难关是语言。”作为考生,要攻克这道难关,懂得一些小而精的切入点是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
切入点一: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中国古代有所谓峰短云连的比喻,省略.跳跃.倒装的诗歌语言特点使诗歌意脉不断,“语不接而意接”。1.诗歌中常常省略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甚至省去主语.谓语,从而减少了作者的直接说明。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想象去丰富。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十个字,十个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而“行人”“晨起动征鐸”之言外意,则需考生想象补充2.法国诗人梵乐希曾“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诗歌比作跳舞”形象说明了诗歌跳跃而变化多姿的特点。试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是时空大跳跃,也需我们考生进行想象,联接内容。3.因适应声律而语序颠倒,却使意境更美。诸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些诗句以打破语法常规的“越轨”“违法”的“倒装法”使诗的语言灵活变异,富于弹性美。
切入点二:抓住起暗示作用的诗眼。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又如“多情”是《念奴娇》的词眼,“空城”是扬州慢的词眼。
切入点三:利用色彩词体物察情。诗中色彩词的选用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橙.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切入点四:抓点染作用的虚词。诗中的虚词往往“虚词不虚”,而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滕王亭子》)其中“犹”。“自”为诗人精心雕琢的虚字,此句一写墙外,一写亭中,墙外旧景“犹”在,亭中松声“自”响,经过两个虚字的点染,将滕王阁见证的历史沧桑一笔唤醒。
切入点五:瞄准词类活用。词类的活用,有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解读语言时也值得重视,它往往以形容词的活用为多。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活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