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为了心灵的自由投身自然的怀抱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品读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叶燮如此诗评一语中的。陶渊明心中热爱田园,终归于田园,诗亦抒写田园,一切如风行水上,所致自然。东晋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士族的狂妄与奢糜,个人仕途的坎坷蹇困,地位的卑微窘迫。残酷的现实距离陶渊明兼济苍生的人生理想甚远。志向越远大,建功之心越强烈,越使他愤懑感慨,痛苦压抑,孤高纯真的心灵备受折磨。尽管他也想“无复独多虑”,但身处其间又如何摆脱?惟有远离仕途俗世,投身自然的怀抱,方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一、 回归田园找寻自由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家道中落,生活一直较为窘迫。在情感上他与显达的士族较远,而与平民百姓更为接近。他对豪门士族奢华浮丽的生活甚是反感,希冀对社稷能有所作为。只是在崇尚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不可能给予他一展宏愿的机会,短暂的仕宦生活留给他的只有郁闷和烦恼。他追求的国富民安,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只能展现于文字中,或者在远离喧嚣的乡村去寻找。因此归隐田园于他势在必然。否则,他无以慰藉自己那颗向往自由宁静,民殷国实的理想社会的心灵。小国寡民式的社会理想正是对贫富悬殊,壁垒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的反抗。尽管这种反抗在现实中是如此的虚幻和乏力,但于个人而言,确实没有比隐入山林,独善其身更好的办法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突出地表现在《桃花中源诗并记》中,这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如此美好,令人向往。这里没有现实的离乱与贫困,人们“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自给自足,全没有俗世的尔虞我诈。“童孺纵行踪,斑白欢游诣。”隐士们悠闲高旷,恬静安适,友好平和,其乐融融。所以,归耕田园,是陶渊明质性自然的心灵的选择,不是为隐而隐,而是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因此,他的田园诗处处流露出欣喜自得,陶然宁静的心情。“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行走乡间曲折的长满杂草的小道,遇有山涧,清澈的溪水可以濯足。归来端出自家新酿的美酒,就着整个肥鸡,与近邻共享,欢娱尽兴的农家生活跃然纸上。回归自然,诗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农家生活,摆脱了尘世的羁绊,卸去了心上的重荷,心灵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快乐因之而生。
二、 是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天性孤傲,少有高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四)“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这样的高洁气质,岂容于崇尚浮华,讲究门第的世俗社会?逢运之贫的陶先生,纵有兼济苍生之志,却无成就志向之时。哪怕是执著如精卫、刑天,忠义如屈原、荆柯,又能奈何?既不能与达官显贵合作,徒然在仕途中受煎熬,不如归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刑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或许,田园对他的最大意义,是对他心灵的慰藉,田园成为他精神的家园,栖息他孤寂清高的灵魂。一旦回归田园,心灵摆脱了桎梏,情感得以解放,身心自由,快乐无与伦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笼中的鸟儿时时依恋着曾经的绿林,一方池塘如何遏止鱼儿对深潭的思念?质性自然的人,只有在自然中才有心灵的宁静幸福。长舒一气,不禁深深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田园纵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生活艰难,耕植时常不足自给,依旧怡然自得。自由状态下观照自然,乡中的一切美景令人陶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隐隐绰绰的村落,袅袅升腾的炊烟,小巷深处传来声声狗吠,晃悠悠的桑树枝上栖着鸣唱的雄鸡。一派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何等类似桃花源中的情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