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80字。
《游褒禅山记》学案
编制:宋丽华 审核:陈庆元 朱建虎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背景介绍: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课前预习:
1、注音:
褒禅( ) 庐冢( ) 窈然( ) 仆( )
碑( ) 怠( ) 胜道( ) 相( )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指出下列各句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 始舍于其址 ②名之曰褒禅
③有泉侧出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⑥而其见愈奇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⑩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解释下列各句的虚词: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且焉置土石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犹且从师而问焉
良乃入,具告沛公 杀鸡焉用牛刀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