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 文 课 的 实 践 教 学 浅说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初探
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徐延春 445000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努力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在此根据语文课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视角来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语文课的实践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尝试和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和全部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让他们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从而真正成为知识和能力的主宰者。
  语文课的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生活、实践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语文课的实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之所在。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它关系到民族的安危,而语文这一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更是不允许忽视。创新能力来自哪里?它必然来自新的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是学会认知,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四是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要想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是最好的切入口。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与较量。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是摆在我国教育界面前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语文课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语文课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倾向。而语文课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的实践教学是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探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主体参与”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和简单的观察这些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中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干”。在新世纪的知识经济领域里的教育,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是教学主体,努力呼醒、激励和鼓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即使是读和写,也显得异常地艰涩与压抑。而素质教育则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语文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如我在讲授《项链》、《药》、《守财奴》、《雷雨》、《屈原》、《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将干中计》、《警察与赞美诗》等优秀作品时都组织了学生编戏剧,让他们充当其中的角色,用多种形式来演示最基本的情绪,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和语言艺术魅力。同学们热情很高,往往都是争先恐后地当导演、演员或评委,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道具,自行编排。短短的几天时间,一个个“奇迹”就诞生了。在演出时我们请来了电台记者,把一浪高过一浪的精彩场面播出去让人们共享,成为师生记忆宝库中永恒的光环。同学们情绪高涨,非常踊跃,不仅表演形象生动,而且充分发挥和挖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那些用文字和讲解很难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充分张扬了他们活生生的鲜明个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