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让“对话”走进语文课堂
            一朵云        
我一直忘不了央视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这一节目。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曾一度颇高,我想除了崔永元的主持魅力以外,节目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也是倍受观众们青睐的一个因素吧!对话使节目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之间构筑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使节目始终洋溢着一种轻松、平等和愉快的气氛。对话节目如此受欢迎,如果让“对话”走进语文课堂,那也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多层朗读的互重。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气氛的教学技巧;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往。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是一种师生之间彼此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要当好对话者,就要把握好听读与说写的角色转换,时而是倾听者,时而是应答者,听于畅言时,启于愤悱处,答于点子上。学生则在对话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表达,从而融通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此,我摸着“对话”这块石头,在语文教学这条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做好对话中的倾听者
教师要当好对话者,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善于做一个倾听者。“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教师应从滔滔不绝、严词正色的说教转变为朋友式的倾听。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学生的想法,听出学生的心绪,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的情境,并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口语训练活动,如即兴演讲、自由辩论等,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养成动口言说的习惯,在说中接近真理,敞开心扉。
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都有一个固定的“对话节目”——美文赏读,我把这个“对话节目”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而我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只在学生们的对话结束后才作必要的点评。我让每个学习小组在课前收集一些短小而精悍的好文章,并且自己设计相关问题,由本组中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当主持人,到讲台上朗读,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于问题的设计,我给他们提供了几个参考方案:①语言有特色的可以让同学们概括一下本文语言的特色。②情节曲折的可以让同学们复述故事内容,谈谈这样安排的好处。③结尾新颖的可以让同学们说一说这个结尾的效果。④主旨深刻的可要求同学们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⑤文中人物性格鲜明的可以让同学们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学生们的表现经常令我颔首赞许,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因为每一天都有一个学生上台过把主持人的瘾,所以他们准备地很认真,精心地选文章,精心地设计问题。当然作为听众的其它学生也非常认真,尽量多地获取听读材料中的信息,以求得在对话中有话可说。而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倾听着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倾听着他们的热烈讨论,倾听着他们的心声,我觉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能和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分享文学的文食,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