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主要内容: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师:古人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对一些问题,我们要善
于质疑,敢于提出疑问。 我先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谁的诗句?
生:王安石。(学生齐声回答)
师:哪位同学来完整地背诵这首诗?
生:京口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王安石当时身在瓜洲,想念南京写下的一首诗。历来大家对这个“绿”字都是赞不绝口。据说,王安石曾用过“到、过、人、满”,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才选定用“绿”字。 然而,现在有人却说:用“绿”不稀奇,因为唐代的许多诗句都用到过“绿”字。如: 丘为:“东风何时止,已绿湖上山。” 李白:“东风已绿瀛洲草。” 常建:“主人山门绿。”
对这种不同看法,我们该怎么看,历来一致公认王安石的“绿”字用得好,这个人却说没什么稀奇,王安石是宋朝的,而唐朝的许多诗句都用过“绿”字。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讨论)
师:大家讨论下来,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的看法是.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是直接想到了“绿”字,而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一改再改,最后才改用“绿”的,因为诗人写诗时往往都是—气呵成的,哪有时间去琢磨推敲其中一个字。
生:王安石改了这么多次,到底说明了什么?是说明他没有看过前人的诗句,还是有另外的想法?
师:对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非常熟悉,而对于李白、常建的诗句,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钱钟书编写过《宋诗选注》一书,这本书非常好,不只是引用诗句,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么,对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钱钟书是怎么说的呢?他是这样说的: 王安石反复修改,是忘记厂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力气,还是明知这些诗句而有心立意呢?诗跟唐人暗合,是最后想起而欣然沿用,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钱钟书这样的论述,既提出了疑问,也分析了王安石的思想。这就是“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对事物提出怀疑,要对问题提出看法,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