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创造教育”
── 语文教学在知识经济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嘉兴秀州中学 朱瑜冬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界教育的发展,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今天更显出其永恒的生命力。知识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特别是创造教育的竞争。语文教学在知识经济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不紧抓机遇,只能坐以待毙。发展语文创造教育必须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重大变革,清除语文创造教育的障碍,明确语文创造教育的途径,采用多种语文创造教育的方法,从而为培养跨世纪的创造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造教育 知识经济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重大发展,总是以创造人才创造出的创造思想和创造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尤需创造人才的不断涌现。具备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知识经济的内涵,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重读了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的《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文章,对先生的高瞻远瞩油然而生敬意。
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发表《创造宣言》时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造教育在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知识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特别是创造教育的竞争。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学科,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举起创造教育的旗帜尤为重要。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如何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重大变革,清除创造教育的障碍,探索语文创造教育的途径的方法作初步的研究,求教于大方。
治病治本──清除语文创造教育的障碍
杨振宁教授在谈中美教育异同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则比较重视灌输式,所以美国的学生有自主意识,独创精神,但他们创造有余,积累不足;而中国学生是基础扎实,善于吸收前人的知识,但积累有余,创造不足。杨教授的这段话既全面又中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治病要治本,首先要清除语文创造教育的障碍,创造教育才能生根发芽。
(一)变管、卡、压为自主学习。
我曾对高一某班的47位同学作过一次调查,超过80%的学生除了课本及与课本有关的辅导书之外其他书一概不看,回答的原因一是没时间看,二是没兴趣看。不容否认,无论何种原因都预示着现行教育制度存在很大不足。我也曾看过一些中小学生的书架,发现上面90%的书是各种补习辅导类的习题集和作文范文。仅仅从这一点上就可预见学生会有多大创造力,我们又如何能苛求一个“一心只读课内书,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生去谈什么创造,更不要说能搞出什么创造成果来。
事实也正如此,就拿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来说,按理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形式。但现在小学生对作文类型和写作模式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我的邻居── 一位四年级男孩甚至非常具体地告诉我,写什么样的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结尾以及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令我惊呼八股文的复苏。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没有任何真实感受的情况下,按照标准的写作模式和配套的遣词用语坐在家中闭门编作文。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诸如主题精神,段落分析,结构安排之类的传统教学法,把生动有趣的文学语言都变成了干巴巴的八股行文。陶先生说:“教育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扪心自问,我们做了几分呢?
当今的语文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到学校的管理模式都值得研究,不少学校是在全面地、彻底地把孩子的兴奋域尽可能地降低,使他们尽可能地少说、少笑、少动。其中,对“动”的控制不仅仅是指身体四肢上的少运动,而且包括精神情绪上的少冲动。总之,要将个人丰富的心理欲求尽量压缩到最低程度。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易于管理。实质上,则是反映和表达了我们传统文化所认可的“好孩子”的形象或标准。靠这种管、卡、压的手段,只能适得其反,重要的是要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好奇心是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得还远远不够,更有甚者背道而弛,这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了。我们还记得陶先生的话吗?“小孩不视便是瞎小孩。小孩不动便是死小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是民族自杀的口号。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只能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毫无疑问,现行的考试制度是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源,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机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面临无数次考试,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迫使学生一切依照标准答案而不能有任何创造性发挥,结果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在我们的语文考卷上,“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样的连词成句是不能得一分的,因为标准答案是“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有一位留德的中国学者发现,在国内如果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这种现象是绝不会发生的,他们10个学生中或许会讲出20个答案,尽管有些非常离奇,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显然这是由不同的教育机制以及相应的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因此,进行语文创造教育,首先,必须改革旧的考试制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而建立一个支持并鼓励创造的新机制。我们正确的质量观不仅仅要求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更要求从学习的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衡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高度重视。
知识经济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告诫人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绝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只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已远远不够了,要在教育上避免错误,发展创造教育才是明智之举。美国已在1993年就在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程。日本、韩国也把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机不可失,我们不能错失良机,坐以待毙了。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先从以下几点入手,从而突破旧模式:
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出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创造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由于情趣气质不同而形成了爱好的差异性,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确因爱好不同而偏了科,造成了学习上的差异,影响了全面发展。老师要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调动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标新立异,有助于发散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曾有教师立下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