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文
——浅谈高中作文语言的训练
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将观察客观物象所得到的印象,经过自己的分析、感受、凝练,进而发于毫端,诉诸笔墨。这一过程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由“眼中竹”到“胸中竹”再到“手中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表述,即语言的外化,对当前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头疼。在作文时,学生往往觉得力不从心,心中纵有千般新意,万般妙思,却不能正确、恰当地表述出来,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挑战。下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方法。
具体化。学生写作易空泛,往往让人觉得所说的都是一些口号。写作文,最令同学们头疼的就是不能把作文的内容写得具体、细致生动了。其实很简单,同学把一句话写得具体、细致一些,是很容易做到的,照样写好几个句子也不成问题。假如再把这样的几个句子连成一段话,这段话不就变得具体、细致、生动了吗?以次类推,全文不就具体、细致、生动了吗?以“春天”话题为例。同学在写作时往往都说什么“春姑娘来了”、“花开了”、“小草发芽了”等等。而春姑娘是如何来的,是大步地,“雄赳赳,气昂昂”而来的么?花是如何开的,是一夜怒放么?小草是如何发芽的,是恍然间遍地绿色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我们就是要抓住细节进行阐述,才可以给读者信服感,让读者觉得你说的是真的。试体会下面一些写春的语句,
春--是鲜花的笑脸,是泛着淡淡新绿的柳枝在舒展筋骨,是草儿睁开了朦胧的睡眼,看世界;
春--是天空中摇曳着的形形色色的风筝,是那手牵风筝线在山上山下跑来跑去的孩子;
春--是自然女神,一睡醒来就在梳妆台旁梳洗,她把凝住的流水“梳展”开;把姹紫嫣红涂抹在大地上;把天空洗得明澈湛蓝;把乌云拨开,让七彩的阳光又普照万物。
上述的语句就是抓住了春天的“淡淡新绿”、“朦胧”“一睡醒来”等具体特点将春天具体化了。读者读后细细一想,也许会会意一笑,“哦,春天是这样的,真的是这样的。”
而具体化在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以“鸡声”、“月”、“板桥霜”等具体的事物来突出题目中的“早”。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以“楼船”、“瓜州渡”、“铁马”、“大散关”等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收复之志的。如此还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的漫漫无际等等。
文学化。目前大多数同学的文章依然停留把事情叙述完整,言通字顺的基础上,一马平川,索然无味。任何自幼受东方文化濡染的东方人,他的文化之根早已深入到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了。从事“母语”写作而不注重我们的文化,是不可思议的。做为高中生,在文章中不能体现我们的文化是不合格的高中生。我曾经让学生以“水”为例,写一句话,也可以抄,但必须要用比喻这一修辞。结果大出所料。绝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水和愁有关,能写出一些还算通顺的句子,但绝称不上有文采。究起原因,还是没有从古代文化中汲取养料。其实和水有关,并以水为喻体的语句很多,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白居易《琵琶行》)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
以上所举例子都是课内的,所有学生都知道,但只有小部分学生知道应用。其实和水有关的还有很多。试想,如果在文章中以上四句话任何一句出现的话,那会给文章增色多少?要想文章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不让古典诗词、美文佳句为我们打头阵呢?学不能致用是目前同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比较一下“池塘里荷叶很多,紧紧地靠在一起,”和“莲叶何田田”,哪个更能给人美感和想象呢?“我爱祖国,我爱中华民族,我爱……”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面前是如何的苍白、无力。写文章,要让读者感受到美,体味到美,仅仅靠几句空洞的口号和干瘪的描写是完成不了的。
格式化。这一建议好象和潮流不符。现在很多同学的文章呈现“散文化”的倾向语句较凌乱。格式化就是解决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学生表述观点,不是易空泛,就是易模糊。他们认为含蓄是美,因而写的文章让别人看起来却是不知所云。学生在表述观点时如何干净利落,明确清楚,不拖泥带水?我想学生可以采取一些好的语言形式,比如:
例1:我认为……,不是因为……,而是因为……;
例2:无论……只要是……他就……(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已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3:我认为……,因为……,所以……;
例4:××认为……,所以……。而我认为……因为……(卢梭认为寓言会反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钱钟书《读<伊索寓言>》)
这种语言形式,课文中就有很多,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观点的。 另外,在我们的练习中,已经有格式化这一要求了,即仿句的考核和长短句之间的转换。仿句的要求就是要仿照现有的格式进行模仿。而长短句之间的转换也是要抓住句子的格式进行再创造和模仿。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从句子开始锻炼,从基本着手。
上述文字只是我的一点粗陋的理解,分类还有不合理、不确切的地方,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