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及表述
大田第一中学  郑仁水
  回眸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虽然有“文体不限”的字眼,可是,许多考生都选择了议论文这种文体。一篇议论文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或者认识深刻,见解新颖独到;或者材料典型,内容丰富充实;或者文采斐然,语言有美感有张力,文句有内涵有底蕴;或者构思新巧,富有鲜明的个性魅力,体现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思想认识是考生文化修养和个体智慧的综合展示,语言风格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在考前这段时间里,无
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复习,都应重点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观点表达、情感抒发首先依附其上。
 一、论据的来源
 1.源自课本。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论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如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课文给学生的印象深。请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例子来自《六国论》以及杜甫《蜀相》、《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这些例子可靠、典型,特别是诗句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也陡添文采。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示,课文作为教学的范例,其地位不容忽视。有些师生因受高考不考课文的观念的影响,对课文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实不足取。
  2.源自经典名著。名著范围广,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经典性。从某种
角度说,名著是课文的延伸。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著,教师在平时教学选自名著的课文时,无论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还是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练习时,都会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另外,读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运用起来也比较熟悉。这些论据同样可靠、典型。例如:
  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诸葛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的孤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