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60字。

  《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比如江苏2008年诗歌鉴赏题阅卷情况如下:分值8分,实际得分2.2分,得分率27.5%。这一得分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不计附加题)最低的,因此,很多同学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题”兴叹,以致做题时纯粹跟着感觉走。
  怎么解决目前面临的这个难题?答案唯有“训练”二字。主要着眼两个方面:一方面广泛积累,尽可能多掌握古诗词,见多肯定识广,对解题会有帮助;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鉴赏技巧,这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两点结合,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然而高三阶段,时间十分宝贵,中国是诗的国度,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大量积累整理,大海捞针,费神费力,而且这是一个较长的历程,靠的是水磨功夫,属于水滴石穿类,显然不可取;大批量地做练习,以求熟能生巧,第一线的老师十分清楚,有些诗词做过后隔一段时间再做,几乎与没做过一个样,谈何容易!此时,教材的梳理与整合显得十分重要,爬梳近年全国和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题,语文课本中柳永词作《雨霖铃》的意义非同凡响,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母本意义。试结合近三年全国和各省高考具体试题,以《雨霖铃》词句顺序为纲作一简单剖析与说明。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是词作开篇,写一幅秋天长亭送别图,点明地点、节序、事件,“凄切”奠定词作的基调,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之意。而诗词的开篇都有类似的描述,如2007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灯照秋床,写主人公彻夜难眠。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类似2008年全国卷要求对《题李世南画扇》(蔡肇)画面进行简单描述并说说有什么气氛。
  再如,2007年重庆卷要求对《惜牡丹花》(白居易)抒发感情进行解说,只要抓住首句中的“惆怅”二字是基调(如同《雨霖铃》中“凄切”),再结合标题中“惜”字不难概括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2008年浙江卷对《日暮倚杖水边》(王寂)首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