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730字。  《影视文化 》导学案
  瑞泉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第四册)
  编者:贾峻岩  审核:李军辉  时间:2010.2.20
  学习目标:
  了解探究影视文化,大众文化。
  重点难点:
  纯文学与影视文化的区别。
  知识链接:
  影视
  电影和电视的合称,是一门综合艺术。影视文化产生不过百年的时间,但它早以其迅猛的发展,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 。我们对此的深入认识已经成为必须。
  电影
  1.电影产生的物质、技术条件:
  电影成像的基础是胶片,画面影像的存在形式是光和影。从感光胶片上我们看到的是静止的影像,而在银幕上看到的画面影像是运动着的,它涉及到人和物两方面的条件。(1)“视觉存留”原理: 人的眼睛在接受到光刺激之后,视网膜的视觉细胞已经将光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神经传入大脑,构成视觉,即称之为“视后像”。这个图像在大脑中的存留时间在115秒—120秒之间。人们在观看影片时,当前一个反映在视网膜影像尚未全部消失,后一个影像又接着映入,于是,这个影像似乎就动了起来。其实人们看到的画面影像是一种“幻象”, 运动的只是胶片。胶片根据人的“视觉存留”原理,以每秒24个画格速度匀速向前移动,就造出了一个幻象的世界,并得到人们的心理认同。(2)形成电影的三大物质条件:① 连续摄影术。第一架“软片式连续摄影机”是由法国人马莱在1888年研制成功的。② 胶片,1887年美国纽沃克,汉尼鲍尔•葛德温试制成功了将感光乳剂涂在透明柔韧的赛璐珞底片,这种材料叫胶片。③ 活动放映术,解决活动放映问题的最重要的是两组人:汤姆斯•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爱迪生从卢米埃尔兄弟那儿买得活动放映术。爱迪生又买了另一个发明:在胶片两边打孔的牵引方法,以使胶片在摄影机中匀速移动。
  2.大片:
  最早出现在《北京青年报》上的“大片”概念,在公众印象中,即是高成本、高票房的影片,甚至就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电影从20世纪20年代进入中国,在三四十年代占据了中国市场的75%以上 ,1950年起,中国禁止进口 “好莱坞”。1978年,英国黑色电影公司经理罗斯曼访问中国,美国影片又来了,但影片良莠不齐。1994年广电部、电影局提出,中影公司每年可以通过票房分账的方式(引进的国外大片都是用票房分帐的形式。制片方(拍电影的)分37%,发行方8%,影院55%)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所以,大片的学名应该是:进口分账大片。
  1994年,华纳出品的《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中国公映。仅北京票房¥200多万,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这还不是之最,当年,《阿甘正传》既是票房冠军,又是1994年度奥斯卡最大赢家,《狮子王》《生死时速》亦各获两项奥斯卡奖,而票房季军《真实的谎言》在中国票房已为1.46亿美元。1995年,国产片也开始以票房分账的形式发行, 第一部有此待遇的影片是在柏林电影节赢得银熊奖的《红粉》(原著作者苏童),成本¥280万。放映时,仅北京一地票房¥200万。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竞标拍卖 。大华、首都、紫光三家影院以¥28万夺得超前首映权。三家影院分别创54万、66万、43万票房纪录。 1995年,地质礼堂以52万夺得《红樱桃》独家超前首映权,此次首映,地质礼堂总票房¥130万 。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仅在中国的总票房就是$3.2亿 。2001年美籍华人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外语片在美加地区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