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师生自得其乐
       ——尝试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
单位:沙田中学
姓名:黄树喜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自己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这就明确了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学,教给他们怎样学法。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说法很吻合。那么,如何实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这个目的呢?那就需要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而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恰恰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现师生双赢。
一、 明确任务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明确任务?我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口头讲述或在黑板一侧列出本课重点,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二、 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课堂教学的提问权掌握在老师手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尝试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由被动思考者转变为积极提问者,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
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在实践初期,往往有学生,你让他(她)面对老师和全班学生大胆发问,他(她)因自卑、胆量不足等原因不能畅所欲言,在这时,教师可主动询问他们,如果发现他(她)所提出的问题确实有价值,随即在堂上宣布:某某善动脑筋,所提问题很有价值,并不断公布名单,以形成群体争先恐后的氛围、造成“星火燎原”之势。记得《珍珠鸟》一文有写到作者“很少扒开叶蔓瞧瞧它们”的情节,在整体感悟后,与学生一起品味推敲该文时,有一智力平平的四人小组向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扒开”能否改为“掀开”?听这么一问,我惊喜不已,这么有趣的东西让我的学生想到了,我为他们已养成推敲品味语言的习惯而高兴欣慰。随即提示他们思考:这两个动词的力度如何?所引起的效果又如何?他们就很自然这样思考分析:“扒开”应该是小心翼翼、小范围拨开吊兰的叶子,以免惊动可爱的珍珠鸟,此乃作者获得珍珠鸟信赖的前提:尊重、关爱;而“掀开”则动作力度较大、拨开叶子的范围也较大,很可能会令珍珠鸟受到惊吓,体现不出作者对小鸟的关爱之情。在该小组达到这样的共识后,在交流汇集时,我特意让一代表在堂上细加分析,该同学获得全班同学的肯定。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克服自卑等缺点。
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