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80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专题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备课:张锋 个性
空间
课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文本解读: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迎接到宫中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改为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路上,经过蓝关,写了这首诗,是写给侄孙韩湘(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的。首联简单地交代被贬的事实,用了“朝”、“夕”这两个时间副词,并不仅仅是表示时间相隔,而从中还透露出这次获罪不轻。二联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于国家的事。因此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呢?。三联用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了诗人离开长安时心情的悲凉和抑郁。最后一句,调子低沉,令人悲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时数 1课时
学习
目标 A类
1、了解写作背景,反复吟诵;
2、初步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B类
1、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文章结构;
2、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3、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C类
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预习
作业 1、诵读诗歌。
2、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学生活动
第一版块:导入【10分钟 A2】
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 九重天( ) 衰朽( )
知汝远来( ) 瘴江( ) 弊事( )
2、填空:
(1)本诗作者是( )代( ),字( ),他倡导( )运动,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2)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 );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
由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引入新课
作者和背景等: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学生基础很重要,每节课适当安排练习,让学生有事做。
一定要根据各班班情制定合适的目标,不能眼高手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