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9800字。

  黄山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卷上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市、区(县)、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在答题卷上的密封栏内填写清楚。
  2.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阅读题主观题部分和语言表达题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需要现时代的“处世哲学”
  一个有着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国家,未来的建设不只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国际政治、文化语境中,还应有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以及影响世界、感染世界的思想、文化和理念。
  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首先应当“具有国内感染力”,而理论的感染力、思想观念的感染力,则在于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文化覆盖性,在于其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所以,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则表现为人格形象、国格形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
  崛起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处世哲学,即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对于我们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慧,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超越即是复兴。复兴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而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这就是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人、和合共生。
  由于跨国经济流通和文化频繁交流互动,地球村已然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活生生的事实,各个国家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完全孤立。钱学森称此为“世界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界限,日益促进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社会”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事物的新起点。我们倡导的“全球视野”,不仅富有东方文化底蕴,更将天下、世界、社会了然于心,毫无阻碍地克服和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进入整合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引发推动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全球视野离不开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撑。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所谓东方情怀或东方神韵,即在于此。东方伦理道德与哲学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将天、地、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O年/4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对“处世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个国家、一个国民的处世哲学,是具有国际感染力的理论观念体现在国家行为、国民行为上而表现出来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
  B.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就是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只有做到“超越与整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的文化形象。
  C.复兴崛起的中国处世哲学,需要我们拥有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与和合共生来复兴中国人新文化形象。
  D.崛起的中国现时代需要的处世哲学,不仅富有东方文化的底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覆盖性,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旨趣与价值。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