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五人墓碑记
铜梁一中      周玉崧
教学设想:
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四)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由此可见,分析文章如何把记叙、抒情和议论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
  2、同学们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熟悉,因而对课文内容不甚理解,例如:阉党和东林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给魏忠贤立生祠?周顺昌是什么人?为什么逮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人民的反抗?魏忠贤为什么要杀害这五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五人之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等等,都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解决的难题。
教与学之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诗歌引入: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前两句两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民众支持。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这首绝命诗中充溢着诗人为正义献身的无怨无悔的精神堪称人间壮美的正气歌。
有的人死了,
他却活着;
有的人活着,
他却死了。
         ——臧克家
  2、背景介绍: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针砭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天启六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颜佩韦、马杰、杨念、沈杨、周文元(互不相识,前四位与周顺昌也互不相识可谓“激于义”),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3、碑记: 又称“碑志” ,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4、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字天如,太仓(江苏)人。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主张“复兴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他所写的文章多为抨击名模宦官专权及揭露腐败的政治之作,《五人墓碑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听录音,正音、明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