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华师大 伊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转变,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教学课时: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理课文线索。
一.导入:
巴金在1923年发表的小诗《黑夜行舟》:
天暮了,
在这渺渺的河中,
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啊,
请挨近一些儿罢!

巴金对于“灯”历来有着一些不同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看另一篇马金的作品,散文《灯》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
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31至1933年完成。
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3至1940年完成。
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
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主编《收获》等,继续中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2.写作背景:
巴金同志曾说:“本文写自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它爆发于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使美国终于正式参加到了这场战争中来。同年12月18日夜,日军强占香港。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中国大部分国土,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日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似乎到处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他们因战线拉得过长,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处处受到中国人民的打击。这样,日本侵略者就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威逼利诱中国有关抗日力量,国、共、日、汪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正处于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之中。
△如果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