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张。
《声声慢》.ppt
《声声慢》教学设计6.14.doc
《声声慢》李清照(张筠英朗读)_107.mp3
梅花三弄 古琴.mp3
声声慢.wmv
声声慢伴奏.mp3
声声慢歌曲.mp3
月满西楼_OUTPUT.mp3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常见意象,体会意象传达的情感。
②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①诵读涵泳,感受愁情。
②掌握诗歌鉴赏时“意象 意境 诗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听读——诵读——品读”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2、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3、知人论世,分析词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 引导探究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欣赏一副对联:“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哪一位词人(学生回答:李清照),对,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李三瘦”即李清照他后期的代表作品《声声慢》。
二、听读感知,整体把握。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想象词的画面之美,听后思考:
①你听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愁)
②你认为哪一句能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诵读领悟,感受意象。
1、朗读指导;应读缓慢些,每一个字尽量都读出感情来,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受作者情感。
3、请一学生范读全文,师生点评。
4、这种“愁”在词中是怎样表现的?(如不理解提示:作者带着这种心情看到了些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淡酒”——借酒消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流浪,思乡。
“黄花”——联系“人比黄花消瘦”,容颜憔悴。
“梧桐”——凄苦之音,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
“黄昏”——昏暗不明,朦胧,就像心中排不去的阴霾;人到暮年。
四、品读鉴赏,再现意境。
1、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借酒消愁——抵不过晚来风急 大雁南飞——追忆起旧时相识
黄花堆积——憔悴中无心堪摘 守窗盼黑——到黄昏梧桐细雨
(意境特点:凄惨悲凉/一种凄婉的美)
2、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遇,思考“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的内涵。
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孤苦无告。
五、合作探究,比较鉴赏。
分小组合作,然后代表发言
1、揣摩词的第一句,讨论完成
①她在“寻寻觅觅”什么?寻到了吗?
(心爱的金石古籍、丈夫在世时的情意、曾经的闲适、安定生活)
②没有寻到她有何感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③两种感受有何区别?
“冷冷清清”指感觉外在环境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指内心感受。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先感于外;后感于心,进入了愁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