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80字。

  诗意人生的可望不可即
  ——《星星变奏曲》细读
  318050  浙江台州路桥第四中学 章国华 13958557730
  忽略朦胧诗传统政治眼光的解读,笔者觉得,《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渗透着我们每个人渴望诗意情怀的诗。这首诗通过变奏的审美眼光,对我们的理想与现实进行了真实的叩问,对诗意人生的可望不可即进行了深入的传达。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
  诗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是通过意象意境与特殊句式的对比表现出来的。不妨先看诗中的两段:“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这两段具有极强的对比性。这种极强的对比性传达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首先,诗人用“诗”来表现他所渴望的理想生活。诗人期待每天的生活像诗一样浪漫、美好、幸福,富有诗意。“诗”中的每个字都是一颗星,这正如每天生活中的每段时间、每件事、每个细节,都如星星一样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而且,这样美妙的生活,美到了心灵深处,美得像蜜蜂酿蜜一样,甜蜜地在心头颤动。
  同时,诗人还是用“诗”来表现“现实”的生活。现实却总是如苦难的诗一般,苦难得每一天如一群将要掉落的“颤抖”的星星,苦难得如厚厚的冰雪寒冷到了最柔软的心头,是那样得刻苦铭心,那样心生彻骨的寒意,这是第一组对比。
  另一组对比在于“夜晚”意境的对比,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无限温馨、惬意的,即使是黑色的夜晚,也能柔软得像湖水一样充满柔情与妩媚,像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那样自在悠闲。理想的生活还应该是无限诗情画意的,它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与希望,正如鸟儿落满枝头一样自由自在。但现实的生活却如“冻僵的夜晚,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那样得没有生机,那样得没有生命的活力,苦难的“风”把本已渺茫的希望之星一次又一次地吹落。
  这里,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审美观照是非常明显的。诗人运用极端的审美眼光,通过“意象”和“意境”的细致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世界的无限美好,也看到了现实世界的极端冷酷。
  句式上的对比在于,诗中用“谁不愿意”强调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极度渴望,但这种极度渴望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中诗人的极度失落。同时,诗中用“谁愿意”的再次反问,表明残酷的现实生活是每个人不愿意看到的,但对诗人而言,这种生活却又恰恰是当时现实的生动写照。
  所以,句式上“谁不愿意”与“谁愿意”的对立反问表达,既进一步拉开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又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种遥远的距离在诗人心中造成的矛盾挣扎,这种矛盾情感的建构是诗歌进一步抒情的基础。
  (二)“遥远”到底有多远?
  诗中,我们看到理想是美好的,美好得让我们一时难以相信与接受。现实是残酷的,残酷得让我们感到如此的触目惊心。现实与理想距离的遥远,让我们看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该得到的却迟迟还没得到。”那诗人寻找的理想生活能实现吗?
  诗中讲到,诗人“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诗人“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这里,诗人寻找的安慰是遥远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人帮忙、鼓励,没有人嘘寒问暖,孤独寻找“理想”的独行者。同时,诗人“寂寞的燃烧”则预示着追求美好的理想常常是没有人理解的,因而为了理想不惜一切代价的举动也是寂寞的。“星星点点”则又表明诗人追求的“希望”与“理想生活”是渺茫的、遥远的、很难实现的。
  这就带来了“追求”与“放弃”的两难选择。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理想与现实是地狱与天堂的差别,这种差别首先让我们觉得,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得追求理想的生活是有必要的。但当我们带着“现实”的眼光去追寻美好的理想时,我们却不知不觉有了追求的望而却步,甚至怀疑起了美好的理想是否存在,付出代价后能否实现理想,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呢?这就使得诗人在“现实”的追问与“审美”的关怀中遭遇了选择的两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