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故都的秋

作者:俞惠萍;单位: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教学目的 
1、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理解作者为何回避暖色闹景?为何写北国之外的南国之秋?
  3、理解掌握对比映衬手法。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解:
“故都”两字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点明了描写的内容,题目带有深沉意味。读过《故都的秋》,你难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还是一首散文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清水出芙蓉,闲笔见真情。用这几句话来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当之无愧。
三、知人论诗(文):作者及本文写作时代背景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1921)、《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迟桂花》(1932.12),1935年发表中篇《出奔》。
[文体资料]
  1933年作者移居杭州后,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写下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明丽,抒情真率浓烈,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
四、学习课文:
1、打出《天净沙 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常常象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2、了解感知
  1.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