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学语文国民性教育的盲点
——兼谈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 深刻的国民性危机
经过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加强,中国满怀自信地走向国际大舞台,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到来和“入世”,中国将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而国际间的竞争,是金钱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意识形态的竞争,但归根结底应该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然而,我们的国民素质却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国民性存在着深刻的危机。对照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试择要列举如下:
1. 吃人传统的延续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独到地说明了中国历史是血淋淋的吃人历史,这历史并未因各式各样的革命而寿终正寝,虽然儒家的“仁”被尊奉了几千年,虽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如火如荼。如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恃强凌弱……一幅幅活生生的“吃人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友善,没有慈爱,新时代也给我们展示了令人忧患的末世场景。而多如过江之鲫的各种感人至深的榜样的不断涌现,恰恰反证了国民性的普遍堕落以及“吃人”传统的延续。
2. 自私冷漠的看客
我们表面上有着良好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务兵传统,其实人们大多缺乏人道主义的冲动,扮演的是自私、冷漠的看客。看街头打斗,看坏人作恶,看枪毙罪犯,然后再津津有味地咀嚼,根本就没有对生命的友善与同情。正如当初看着祥林嫂、夏瑜死去一样,人们大多是“无恶意的闲人”或“有恶意的闲人”。
3. 生存至上的奴性
《灯下漫笔》中,鲁迅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下于奴隶的时代”和“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可谓一语中的。由于数千年封建社会的残酷高压统治,国民缺乏鲁迅提倡的“理想人性”即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野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更多的是趋炎附势、双膝发软、生存至上的奴隶。他们没有理念,从来没有被爱过,自然不会爱人或者爱国。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屈从于黑暗和邪恶势力。过为向日本人效劳的无数汉奸,今天向各种正道不正道的势力屈服的国民,本质上都是深入骨髓的奴性的体现。
4. 盲目自大
鲁迅认为奴性竟能使人们“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中国历来就有精神胜利的传统,顶着癞疮疤,却不许人说,干脆以此为荣。人们不曾陶醉于伟大的建设成就,勒紧裤腰带准备去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吗?我们对于自己的重大失误,从来都是讳莫如深,丧失记忆,当然也有人从中找出自尊。在一种莺歌燕舞的快感中,我们的媒体竟能以整版的篇幅登载出“中国人权优于美国人权”的千古奇文。这种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而从不反过来用的做法,不是“精神胜利法”的现代版吗?不是流毒深远的“瞒”和“骗”吗?不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吗?
二. 大纲的盲点
在上述国民性深刻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先看一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试验教材)中对语文目标的相关规定: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目标中显然有盲点。可能由于国人缺乏自省的特点吧,传统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总认为弘扬正面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有了抗英题材的《冯婉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