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探究性教案
文成二中 徐英英
教学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赏析人物形象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进行再想象,开发、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
教学重点: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民间故事现实和想象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品,导入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复习知识,明确目的。
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指导赏析民间故事思路。
三、探究活动一: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1、出示《渔夫的故事》纲要,自学生字词。
2、用3分钟阅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完整”的要求,对照“《渔夫的故事》纲要”(附后)来概述故事内容。
(评价标准:语句是否连贯简洁。内容概括是否清楚准确。)
四、探究活动二:分析魔鬼的外貌。
1、渔夫“四撒网、捞铜瓶,撬锡封、现魔鬼”,那么魔鬼形象如何?请学生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出示幻灯)
头 像( )手 像( )腿 像( ) 口 像( )
牙齿像( )鼻孔像( )眼睛像( )
探究问题: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什么特征?
(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头发像( )眉毛像( )耳朵像( )
脖子像( )胳膊像( )身躯像( )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五. 探究活动三: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从魔鬼的外貌中了解到魔鬼是凶恶可怕的,结果呢?渔夫却战胜了魔鬼,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
(说明: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渔夫和魔鬼,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其他同学同样分成渔夫派和魔鬼派,分别探究渔夫和魔鬼对话中隐含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
1. 学生分角色朗读。
2. 其余同学围绕下面六个主要问题逐步探究:
① 魔鬼怎样评价自己?
② 魔鬼要杀渔夫的理由是什么?
③ 渔夫是如何逐步认清魔鬼的真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