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010字。
2011系统集成一轮复习方案第二编: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文言文阅读概述
一、考点透视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浅易”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一个基本的标准是,“浅易”的文言文不会超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散文与文言史传文的难度,一般不会有高难度的文言论说文(如文言类文艺性论文)或佶屈聱牙的史传文。
在“浅易文言文”的这一总的考查目标之下,新考纲将之分为三种能力、九大考点,具体见下表:
能力层级 考点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文言文考查“文”“言”并重:“理解”层级主要考查的是“言”的积累与运用,其中“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都作了具体的限制,都属于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句式。这进一步表明了考查的是“浅易”的内容;而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则考查“文”的全面把握,不仅要求考生能筛选文章信息,还要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而且还需要有对文本内容的辨析与鉴赏能力。
二、命题分析
就往年湖南卷文言文部分的考查来看,湖南卷的文言文阅读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自成体系,整体赋分均为21分,稳中求变是文言文命题的基本原则,2010年分值为22分,翻译上增加了1分,其命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文言选文。2004年至2007年文言选文均为文言散文,有先秦的《韩非子》(2007年),有宋代文坛大家苏轼的《放鹤亭记》(2004年)和欧阳修的《记旧本韩王后》(2005年),有近代湖南籍名家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2006年),选择自由度很大;2008年则一扫历年习惯,改选欧阳修的史传文(关于欧阳颍的传记);2009年再次选张耒的文言散文赠序《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这样看来,文言散文与文言史传文将平分天下:既从文体角度做到全方位覆盖,又体现了文言考查的“浅易”原则。从中我们还会看到湖南卷选文的追求:厚重大气。文言散文多是名作,底蕴丰富,即便是文言史传文,选择的也是名家之作。所以,其“厚重大气”风格将是湖南卷永恒的追求。同时在选文时还要尽量注意乡土作家有关的材料(写本土人物的和本土名家写的文言作品)。
2.文言题型。新考纲所要求的三大能力和九大考点被湖南卷分解为五大题型,2009年在前几年命题探索的基础上,已经基本稳定了文言命题形式:文言实词题、文言虚词题、文言翻译题、文言分析客观题和主观题(或简答或句读)各一道。
文言实词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者给出词义,根据语境进行判断,一般为选“非”题。
文言虚词题则将四个虚词用对比形式进行判断,每个虚词考查时一句出自课本,一句出自选文。
文段翻译一般为三处翻译,强调直译,突出重点词语、重点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的翻译,考点明晰。
文言分析综合一为客观题,要求对给出的分析进行判断,一般为选“非”题;一为主观题(2007年考查代词的用法,2008年考查原因,2009年考查文中张冠李戴)。文言分析主观题是2007年开始新增的题型,其设题目的在于引导文言文学习不只停留在“言”的语言形式,还要注重“文”——文章内容的理解,将阅读文言文提高到理解文意、体察表现意图、辨析表现方式等高层次,并且要求表述简练准确。这种设题反响比较好,虽然这道题目难度比较大,但有着很好的阅读导向作用,将有效纠正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言轻文”现象。
三、备考策略
1. 全面掌握知识体系,重点突破考点。
a.掌握教材中的120个常见实词。
b.掌握18个常见虚词,以《考试大纲》规定的为准。
c.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d.能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其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e.对重点语句进行断句和翻译。
2.夯实基础,稳固书本。
文言文备考必须立足书本,加强积累。所有文言知识的考查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甚至有部分考点考查直接引用了课本中的句子。如文言实词考查一般以直接解释实词,选择非正确答案的题型出现。但所列解释义在课本里均能找得到相同的释义或出处。而虚词往往以例句与文段语句结合的方式出题,例句大多出自课本内,即便少数没有出自课本,也一定能在课本内找到相同的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与用法、偏义复词、文言断句都是在课本里反复训练的内容,所以课本最重要,首先要把握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
3.训练内容须多样化。
文段选取要多样化,史传、古代议论散文、抒情散文及其他文学作品都需要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