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愉快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实际应用
密山一中 程卫东
[内容摘要] 运用愉快教育的理论,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高高兴兴地学习中学语文。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讲授技巧的把握,使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学得进去,学得更好.
[关键词] 愉快教学 素质 魅力 情趣 教材 教学 教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数理等课一天不听,就接不上头绪,语文几天甚至半年不听,照懂不误;政治,历史等课临考,学生突击,成绩到也显著,而语文想短期见效,却不如人意。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骤然下降,学习成绩和语文素质教育成果可想而知。正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我们全力去探索愉快教学的新路子。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则主张:“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 ①。远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明确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②”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厌学。”北宋的张载在《经学理窟》中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这些论述都说明了神情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愉快教学,又叫愉悦教学,还有人称之为快乐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以爱生的情感,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愉快教学,又叫愉悦教学,还有人称之快乐教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能够做到使学生神情愉悦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师对课堂气氛的把握和对教材内在魅力的挖掘。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善于驾驶教材。教材既是教育之“材”,又是课时之“本”。它既是教学过程中主体活动的对象,又是主体活动时重要的凭借和不可缺少的活动条件。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虽然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但却是经专家选定,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文。这些范文本身就是具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和引人的内在魅力。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如何去发掘它并灵活运用它。正如吕淑湘先生在悟到“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时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③”语文课绝不同于其他课程,而且语文课时也有限,学生精力也有限,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和教材的把握不能包罗万象。这就更需要教师对课堂和教材的把握了。同样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善于挖掘它的魅力就能把它教得妙趣横生,充满情趣,反之只能照本宣科,味同嚼蜡。
怎样能把握好教材,挖掘它的内在魅力使课堂充满情趣呢?我的看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选准教材的突破口,设计好导语,诱发学生的学情趣。
讲授一篇课文,从什么地方入手,用什么语言,一炮轰开学生思想感情的“闸门”,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选准突破口设计几句得体的导语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重要性是大家公认的,问题是什么课文设计什么样的导语。尽管各色各样的文章要设计各色各样的导语,但起码的几点原则是共同的。一、必须紧扣课文中心;二、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三、必须新颖奇特;四、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这就是所谓的突破口。中学语文中,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导语可以围绕题目设计。如《故乡》、《春》、《济南的冬天》、《老山界》、《改造我们的学习》、《松树的风格》、《统筹法》等,只要围绕题目,或从解题入手,或用设问呼告的形式,或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或旁敲侧击设计几句导语,很快就可以切入课文,起到激发学生情趣的作用。有的文章从题目不暇接看,设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地方,设计导语就可以换一下角度。有的可以从背课文入手,有的可以讲清如作者的轶事入手,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教师讲《榆钱饭》,他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自己写的文章能不能编入语文课文工团来?”这一石就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波澜,课堂一下就活跃起来 ,大家都不知道教师葫芦里卖此什么药。中学生的文章怎么可以编入中学课文呢?教师稍顿一下才接着说:“这并非绝对不可能的事。在五十年代,有位中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青枝绿叶》的小说,不久,就编进了高中语文课本。他是谁呢?他就是小有名气的当代作家刘绍棠。而他又以自身的经历写了一篇散文叫《榆钱饭》(板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幅充满泥土气息的文章”。短几句话,一下就缩短了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抓住课文的精彩部分,平等审视、反复玩味,发挥情趣。
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后,就注意把它引到完成教学任务上来,如同演戏一样,一台戏总要有几个高潮才能吸引观众,语文教师每堂也要组织一两次高潮,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种教学高潮应当是以教材的重点为本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反复玩味所形成的最佳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由于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因而没多大兴趣。让学生以平等审视的眼光去看这句诗,体会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下,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就更能突出人物性格;有的同学说,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用“去”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心态。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一下子想出了十几个词语,而且都言之成理。以往人们都把“又绿江南岸”作为炼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