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60字。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宗旨:贯彻课标,安排学生课上勇于质疑、答疑,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做正确的指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获得愉悦的成就感。
  2.学情分析:本文语言流畅简洁,文意通俗易懂,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中心句、关键句初知文章大意 ,指导学生分析关键句、疑难语句,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借此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过渡。
  3.具体设计:让学生课前查找罗素的相关资料,以便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教师用POWERPOINT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一些图片给学生一些视觉冲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旨。教学时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和文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达到言与情相融合的教学效果。遵循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示幻灯片,打出字幕“我为什么而活着?”
  2.教师导入新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找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也可教师范读)
  诵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体验,应读得从容、激昂,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