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附有教案。课堂质疑,相关材料的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
太原进山中学 郜瑜
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世界伟人罗素;
2、理解作者的观点;
3、鉴赏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4、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2、揣摩语句的含义要透彻、深刻。
教学难点:为什么作者赖以生存的三种激情给他带来的是“苦海”、“深渊”,可他仍乐意为它再活一次?
演示、实验内容:板书、多媒体课件
教学办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仪器:多媒体
计划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一、导入: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问过自己,这个困惑我们自身的永恒话题,太简单也太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听听罗素的回答。
二、默读课文,给字词正音,同时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è jù bīn kàn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三、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明确:生活的目标
1、对爱情的渴望(为什么?①带来狂喜②解除孤寂③看到天堂景象的缩影)
2、对知识的渴望(追求有关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内涵: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孤独、贫穷和痛苦)
四、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画出得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一个大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他赖以生存的三种激情给他带来的是“苦海”、“深渊”和“濒临绝望的边缘”,他渴望减轻这个世界的痛苦,但是无能无力,而且他自己也深受其害。可结尾却说乐意为它再活一次,这该如何理解?(分析时抓住一些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明确:文章的矛盾之处如何理解?很好的情感为什么总写成人生边缘?
3、回忆揣摩、分析语句的方法。
明确:修辞、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
4、四人小组讨论探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