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成 语 学 文 言
文言文的学习,一向是中学生较为头痛的问题,但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笔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要去开掘它,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文言常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悠久,了解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那幺,文言文常识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掌握一定文言文基础,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现代的文学巨匠巴金、老舍、鲁迅等人的成就,无一不建立在扎实的文言基础上。
国家语文教材编委在教材的编写上也是强调了文言文的重要性,新版高中语文一、二册,文言文阅读单元各占了每册书的50%,每册书六个单元,文言文单元就有一半。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是每位教者,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文言文是综合体现古汉语知识的主要载体,它与现代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相距年代甚远,所以学习起来,困难自然不少。但困难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方法得当,工夫到家,文言文便一定可以学好。这里,笔者就教学文言文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巧记成语学习文言现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语组,主要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古时口头俗语以及后世口语等。从来源不难看出,成语绝大部分来自文言篇章,所以,学习成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
一 、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一向是重头戏,有些特殊的词义,可以通过记一些相关的成语来掌握 。举些例子来说:如“爱”字开头的成语:a爱不释手、b爱财如命、c爱莫能助。这三个成语中,同一“爱”字,词义便有差别:a爱,作“喜爱”讲;b爱,有“吝啬”之义;c爱,为“怜悯、同情”。记住这样的一词多义,遇到相同的文言现象,便可代入求证。《孟子 梁惠王》中有一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此句中的“爱”字,代入a、b、c三种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只有“吝啬”义最恰当。再如“厌”:a不厌其烦、b贪得无厌,在a中作“嫌弃”讲,在b中为“满足”之义。《六国论》中有这幺一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其中的“厌”为何意,代入便可看出,作“满足”讲最妥。《烛之武退秦师》中也有一句:“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也是同义。由此可见,文言文中较难掌握的多义词,也可以通过熟记成语来把握,反之,熟记一定量的成语,对理解文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有帮助。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解词释句的障碍,延伸到成语释义,解除这一障碍,也同样是关键。
1、 例如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成语中也不少见。无所事事,其中“事事”两词连用,必定有一个词性发生了变化,又根据“所”字结构的规律,“所”后面跟动词构成名词结构短语,如所见所闻,由此看来,第一个“事” 应是动词用法,解释为“做”。《勾践灭吴》中有一句“请勾践女女于王”,“女女”中第二个“女”字就活用为动词“做婢女”,情况类似与“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