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30字。
2011年高考语用题复习备考
201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卷情况分析
对于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实用类文本,已有不少专家做过精辟的研究,如文本的选择、题目的设置、分点的定位、答案的拟定等是否合理,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还可作怎样的改进,都有详细的论述分析,在此无需再赘述。本文主要是以阅卷者的角度,对阅卷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粗略总结,对学生的主要失误点做一些归纳,以期在以后的备考中有效规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一、 表述欠严谨,用词不准确
从阅卷情况看,不少学生失分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答,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题目要求的把握都是到位的,写出来的答案也和参考答案大意也差不多,可因为语言表达不严谨,用词不准确,本来该得的分数却得不到,非常可惜。
例如第19题“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原文划线句子有三处,按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先在三句中任选两句,然后再分析其修辞手法。其答题的第一步应该是先交代自己选了哪两句,再分别作分析,步骤不能乱。可有的学生不是这样,没指明所选的句子就乱答一气。如“ 答:运用了拟人、反问的修辞。拟人能说明新能源的开发潜力大,使文章内容和语言更有趣味;反问能引起读者对新能源开发的思考 ”,因分析的结果和被分析的内容对应不明,像这样的答案最后都判了零分,其实他们只要稍加几个字交代清楚所选的句子,就能拿到满分:第①、第②句分别运用了拟人、反问的修辞。拟人能说明新能源的开发潜力大,使文章内容和语言更有趣味;反问能引起读者对新能源开发的思考 。这样的错误非常低级,明明会做,却因答题习惯不好,导致表述不清,痛失宝贵的4分。
同是这道题,另一种因答题不严谨而被扣分的现象同样值得注意。第19题要求分析的原文划线的三个句子,每个句子只用了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三种手法的特征均很明显,一般初中生都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出来。可有些学生却莫名其妙地写了两种修辞手法,凡是写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该分点都不给分,如:“①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我的学生就有好几个这样失分的,我特地询问过他们,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失分,回答是当时其实只看出了一种修辞手法,可担心还有遗漏,因为之前做诗歌鉴赏题碰到手法分析都是写两三种手法的,怕不保险就多写了一种,没想到反而被扣分了。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省,因为他们说的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很普遍。平时诗歌鉴赏的分析手法题, 所涉及的手法确实通常不止一种,且就算只有一种手法,多写一种也不会被扣分,所以才养成了学生多写一种无妨,多写一种才保险的潜意识,终于在高考这场最重要的考试中栽了跟头,这种情况在以后的备考中应该规避,不要随便放炮,要学会精准打击。
又如第21题的第一问“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其答案“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两个分点,其中一个就落在“可再生能源”这个词上,这是题干中“阳光”所代表的事物,按文章意思只能表述为“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写成其他名词的一律不给分。可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它表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或“新事物”,如“‘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建立法律的形式来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