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00字。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比赛,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与朱元思书》,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这几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语文版初三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从内容上看,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从形式上看,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用词精妙、层次清晰、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因而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
  2、新课标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教材处理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山水美文,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景点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等,因而我把赏读课文,体会写景手法,品味语言精妙,把握作者情感,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并且对文章要做到熟而能诵。而品味写景的佳词妙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定为教学难点。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朗读——品读——背诵”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领会自然美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体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1、赏读课文,体会写景手法,品味语言精妙,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课文,熟而能诵。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美点寻踪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朗读——品读——背诵”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审美能力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文章的“景点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领会自然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体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而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阅读教学法上,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三、教法分析
  过去一般老师教古文时,大都是先由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译课文,再逐层逐段归纳大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再加上古文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难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深,就更加容易遗忘。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