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王小明

内容提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使之美好起来,减少丑恶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思维训练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美育使学生能辨别美丑、善恶、是非、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琐,受到熏陶和感染,发展其个性和能力,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审美教育及人格培养的现状、培养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人格培养

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美好理想的实现特别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国维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之手段。此为教育所不可不留意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对教育作了前瞻性的论述:“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蔡元培先生所极力推崇的培养学生人格,即认识、思维,终极审美的“世界观教育”的观点,已作为重要内容写进素质教育的条款中。在教育界强烈呼吁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审美教育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如何创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施美育、培养高尚情趣、发展健全人格,作了如下分析和探讨。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发展健康人格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来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为,更有实效。
但是现今的语文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和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往往趋向于单纯的文字训练和阅读练习,而逐渐偏离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一面,而作为以提高人文素养为重任的高中语文教育则往往难以嗅到审美的气息。有人说: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一要求过高,且很难见效。然而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已朝这一方向努力靠近。而现代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实践着、评价着,寻求生活的美,人生的美,以及人为什么而活的问题。他们此时的思想和感受最为敏锐,最能深入到社会、人生的细微处,形成自我的体验的感受。而这些认识、体验恰恰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反映。而且他们年少气盛,缺乏一定的辨别评价能力难辩是非,容易受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影响。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中学生由于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和自身审美取向的偏差致使理想缺失而过度沉迷于网吧、游戏房、营业性歌舞厅,迷恋于庸俗的书刊、杂志,精神空虚而荒废学业!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要抓住教育的契机,挖掘教材中优美的、崇高的、导向性的教育因素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思维、审美的角度入手,解决知识、认识、乃至世界观的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