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篇
一、教学目标
1.粗读两篇文章,比较其选材范围与选材角度的异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求知如采金》一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理解其比喻义,分析明确比喻论证的特征和作用。
3.体味文章语言丰富、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运用名句进行接句练习(多媒体屏幕显示)。让学生接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吾生也有涯,
(2)书山有路勤为径,
(3)宝剑锋自磨砺出,
(4)水滴石穿,
(5)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自由答题后,明确
(1)而知也无涯
(2)学海无涯苦作舟
(3)梅花香自苦寒来
(4)绳锯木断
(5)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有关求知的名言的?
明确:求知要勤奋努力;求知贵在有恒;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会思考。
2.快速阅读《求知如采金》及《那一座“黄金屋”》,思考:
(1)两篇文章的选材范围是什么?在对知识和求知的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两篇文章的文体各是什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选材的?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学生自读后明确:
(1)两篇文章都以“求知”作为选材范围,都将知识比作“金子”,都把求知喻为“采金”或“淘金”。
(2) 《求知如采金》是一篇议论文,《那一座“黄金屋”》是一篇散文。前文论述“求知如采金”的道理,强调“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的意义,表达了“获得知识如同获得金子一样需要聪明才智”这一中心。后文记述在改革开放激流中的人们到“黄金屋”去“淘金”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3.读析《求知如采金》。
精读课文,思考四个题目:
(1)黄金与知识之间,求知与采金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分别利用文中语言材料回答)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怎样才能采到黄金和求得知识。(可利用文中词句,也可自拟) (3)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应注意些什么?
(4)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读完课文后,由4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