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80个字。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 领略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3.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生动细致的说明特点。
(二)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
教学过程
[多媒体镜头:放大展示微雕作品,如发雕。]
资料展示和介绍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惊叹声中激起对微雕艺术的兴趣,对见识明代珍宝的兴趣,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请你们来鉴赏一下这幅字。请我们班擅长书法的同学为我们评点一下。……
评点得挺到位。这幅书法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此,它有更令人惊叹之处。(镜头缩小至发丝),这幅字数多、笔法精湛的作品刻于仅几微米细的头发上。这就是——微雕。
中国微雕种类繁多,技艺源远流长。1995年,在宁波发现一枚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轼夜游赤壁”。
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因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区。(出示一枚桃核)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清代也是寥寥几位大师才能雕刻。宁波发现的这枚核舟就出自王叔远之手,是世上现存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
从文学常识到字词读音、句读以及意思翻译,均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协作解决——检测”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1)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的快乐。(2)老师只点拨学生不会的,真正去担任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也由此能增强作为课堂主人翁的自信心。
今天大家都能有幸一睹这枚稀世珍宝,有兴趣一同去欣赏一番吗?……我们一起学习介绍这枚核舟的文章《核舟记》。
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文学常识。……
关于《虞初新志》,同学能为我们作补充介绍吗?……
我们曾学过一篇同出于《虞初新志》的作品,你们能说说是什么吗?……
让我们先疏通文意,熟悉课文内容。
两位同学为一组,自由散读一遍课文,要求:(1)互相合作扫清字音障碍;(2)尽量读准确句子的句读。
请同学们听范读,纠正试读过程中未能把握准确的词句。
请同学在原文中标注以下字的读音。
[投影仪显示]
奇巧 峨冠 手卷 衣褶
八分有奇 椎髻 壬戌 篆文
请大家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通顺、准确、流畅。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检索资料的能力。老师应在这方面给予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调用已掌握的古文词句知识,也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等,疏通文章大意。有不会的,可以和同学商量,还不会的,再问老师。十分钟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翻译得最准确、流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