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缘何难教!
——— 听钱梦龙、陈钟梁、张熊飞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语文难教,原因何在! 近期先后听了钱梦龙、陈钟梁、张熊飞三位前辈的学术报告,心中的疑团焕然冰释,茅塞顿开,语文难教,原因如次:
一、教师读书少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荀子的这
段话,如果把它运用到教学领域,如果把它比做教师功底的深浅和学生成长的关系,我以为是再恰当不过了。教师的学问如水,此水博大深厚自然能负起“大舟”,此水若同倾泻于坳堂之上的杯水,那负起的只能是草芥。陈钟梁先生讲学,旁征博引,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阴阳八卦,古从孔子谈起,今迄赵薇为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维的野马任意驰骋,然一掣马缰,立刻停于眼前。寒冬十月,偌大的一个礼堂,三四千人的会场,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如潮,时而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我被陈先生渊博的学问,深刻透彻的见解,幽默风趣的语言折服了" 读了多少遍《小桔灯》,理解却从未达到先生的深度;读了多少遍《雷雨》,却忽视了“窗”的象征意义。陈先生从《雷雨》的“门”“窗”讲到《西厢记》的“门”“窗”,从“两千小工被淹死”讲到文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存在”的造字法联想到《周易》的哲学价值。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问,有谁不愿意学,又有谁不愿意听呢! 然而在我们这些普通的语文教师手里,就不同了,六本薄薄的语文书,至多不过加六本薄薄的教学参考书,到了我们教师的手中却被主观臆断地删减了:这几篇课文我认为没用,删了;那几篇他认为和高考联系不大,砍了;五六册一致的共识是只教文言文、古典诗歌,其余的被大家的一致阉割了。悲哉! 最后算下去,高中三年所读文章不过一二百篇。欲通过一二百篇课文,提高素质修养岂不是天方夜谭! 学生读一二百篇,教师连一二百遍也没读透,这绝非危言耸听,学生有早自习,每篇课文至少读二三遍吧,而教师读上一遍忙着翻参考,抄参考,拟板书,读书不是为了性情读书,而仅仅是为了上课,自己尚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学生岂不是“以己昏昏,使生昭昭”吗" 除了课本,又有几个人有计划按步骤大量广泛地读书呢"于是恶性循环,仅仅读过的一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折旧,最后只能是“老熊猫捡棒子,到头来只抱着一根”! 那一根是什么"就是少得不能再少的课文中干瘪的几句话,参考上未必正确的一些观点。这样的“水”又能负得起多大的舟" 无奈,只能是鱼死网破,孤注一掷,题海战术轮番轰炸,炸不成你一个体无完肤绝不善罢甘休。高考一结束,师生全军覆没,于是仰天长叹:“语文真难教啊! ”同仁们,静下心来,做个一年规划,一日计划吧! 哪怕你一天只读一首五言绝句,一年下来你就读了一本诗经》! 一天只翻几页,一年下来,一本《红楼梦》也差不多翻完了! 钱梦龙老先生年近七旬,林清玄、葛红兵尚了如指掌,陈钟梁老师能随意背出中学课文中许许多多名 篇的段子,甚至一字不差,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有几个能 做到如此呢" 
二、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犹如没有灯塔指引的一叶舟在夜色苍茫的大海上游弋,结局只能是或为风浪和黑暗所吞没,或漫无目的的四处飘荡,或在漩涡中不停地打转,永远到达不了胜利的彼岸。由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了解掌握,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长期的教学实践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式的实践,到头来不是碰壁就是掉入悬崖。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采用注入式,原因之一是认为学生是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论做坚强的后盾,不敢放手实践那些我们尚且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的做法,张熊飞教授几个简单明了的示意图彻底消除了我们心中的疑虑,请看下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