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2道题,约6280个字。测试范围为第一、二、五单元及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天津市中考题型。
八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一)语文试卷
请同学们注意:将1—13题的答案序号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每题3分)
1、下列每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琐屑舀水(yǎo)溃退(kuì)白洋淀(dìng)变卖典质
B.妥帖杀戮(lù)绥靖(suí)蹿一蹿(cuàn)永垂不朽
C.颓唐寒噤(jìn)拂晓(fú)颤巍巍(chàn)情郁于中
D.赋闲提防(tí)惊骇(hài)迫击炮(pǎi)转弯抹角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组是()
A.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慢条斯理般奔着东南去了。
C. 老妇人又捧起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 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3、依次填入下面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
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
4、下列词语中与“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理名言B.名副其实C.莫名其妙D.名正言顺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文章隔几行就写炮火,未免使行文显得罗嗦,也冲淡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红军战士的情谊。
B.《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D.《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引用了迪桑卡的诗句,其作用是表现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对纳粹强调的控诉。
6、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辈纳粹杀死。”
B.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C.“哥儿,你要牢牢记住!”他非常郑重地说。
D.我急忙问:“你写完作业了吗?”张亮。”
7、下面的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与上下文衔接最为连贯的一句是()
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A.后来楼下也毁了B.后来炮火把楼下也毁了
C.炮火后来把楼下也毁了D.楼下后来也被炮火毁了
8、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3)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4)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知识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比喻比喻反问夸张B.拟人比喻设问反语
C.比喻拟人设问夸张D.拟人比喻反问反语
9、下面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的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其中主标不可缺少。
B.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C.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D.新闻的记叙要素与记叙文大致相同,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