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之“意象”琐谈
厦门市灌口中学 甘丽卿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作品,作者经常凭借某一特定的事或物来抒发情志。而在中国诗歌里诗人情感的抒发是离不开意象这一个重要范畴的。所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要求中学生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应“认真揣摩诗的意义”、“理解意象的意义”。本文就此谈谈有关意象的一些看法。
一、意象的功能
意象作为诗学的范畴,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唐宋以来人们逐渐用它来评论诗歌 。但对意象所下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认识,不过还是普遍认为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是把“意”即作家的情感、心绪、意态与客观景物融合在一起。美国诗人庞德对意象所下的定义是:“意象是一种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所以说意象是诗歌书写情志最基本的单位,是诗歌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它可以完成各种诗歌的功能,表达情感、描绘景色、创造气氛和提示意外之意。比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字里行间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以及对时光易逝的叹息。而这种情感的抒发正是借诗中“小楼”、“深巷”、“春雨”、“杏花”这四个意象来表达的,“小楼”、“深巷”传达了静谧深幽之感,流露了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又意味着姹紫嫣红的季节即将来临。由此可见,诗的意境正是通过意象而形成的。
二、 意象的概括性
中国诗人在诗歌写作中往往通过若干凝炼简洁的意象,直接表现诗人的心灵,从而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引起情绪共鸣,这就是意象的概括性。它暗示情感意向,渲染特定的氛围,既突出诗人所想要表现的主要方面,又以一种物征性的情感象征物,引发读者的共鸣。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诗人为了表达他那深广而又无尽的愁思,以“一江春水”作喻,虽然诗人没有具体描述愁绪的内容,比如对以往帝王生活的追恋,但因为这一意象的概括性,使它更具有广泛的涵容量,为读者提供了宽阔的接纳空间,让读者从诗的意象中看到自己情感的折光,从而引起了情绪的共鸣。又如“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诗人以“春花”、“秋月”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往日曾拥有的美好事物,如今都可望不可即,成为忧愁之源。
三、 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国的诗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意象经过许多诗人的反复运用和转述加工,渐渐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使其表现力大为增加,更容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历史性的回味。所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兰花”成为谦谦君子的象征,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之士的象征,而竹则是高雅之士的象征。另外如“松、梅、菊”等到这些植物都因某种物性而被赋予某种人格成为某一类人的象征意象。有的涡意象则成为某种情绪的代表物,如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因为“柳”谐音“留”,寓“留别”之意;因而在送别的诗中常常出现,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意象。例如宋代孔平仲的《晓行》“枝上杜鹃啼,匆匆早起时”,这里的杜鹃就象征了离别,所以说“杜鹃不顾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因此就有“望则怀远”、“见流水则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的象征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