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字。
《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写景剖析,多个角度写景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语言美,欣赏景物的描写,激发学生对旁边的一景一物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人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及相关的修辞手法,并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诗文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先生是这样描写荷花的:“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看来周敦颐先生是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杨万里先生是这样描写荷花的,他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可见,荷花是我们古今文人墨客最喜欢的花卉之一。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怎样的,作者在欣赏荷花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二. 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 对朱自清作者的简介
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作小结,给予补充)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他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名族的英雄气概。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兴趣识记:谁有什么办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记牢?参考办法: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酽酽的《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情节串联法)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 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朱自清的《春》、《匆匆》、《背影》等,问:朱自清散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新隽永,质朴而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景物,动人的细节等。
3.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呢?
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这就
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4.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