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