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古文症结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 王东杰
中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而古文一直是语言工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矛盾重重的一大顽疾,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古文成了一个痛苦的磨难,而能演绎出《赤兔之死》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在新教材改革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对古文持较大的关注态度,而新教材采取了加大古文学习力度和篇幅的态度来加以对传统文化的巩固,许多学生和部分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于这个在多数未来情况下不合生活相接触的古文却也多了一种困惑。那么,在现代中学教学中,该如何看待文言文和古文教学呢?
现代文即白话文是现代汉语即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体,“五·四”以后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文言文则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体写成的文章。由此我们知道,白话文的本质是口语,即“口头语体”,而文言文的本质是“书面语体”。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的范文大部分是现代白话文,语文教育向着推广普及、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这完全符合历史潮流。但实质上,好的白话文作者,无一不具有深厚的文言文根基。文言文从来就不是为了炫耀它的深奥难懂,好的文言文总是将最完美的表意作为终极目标。文学即人学,人类的许多经验和错误在过去现在都是一样的。在中国文言文的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典型的这类人生经验,它向我们展示了前人的心灵轨迹,使我们在沉浮不定的人世间有所借鉴。掌握大量的成语会增加我们的智慧,而熟记大量的文言文名篇无论怎么说也是提高文学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语文的一些基本技术,像引用、比喻、夸张、拟人等,现代文教学中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真正的领会运用的炉火纯青的往往是古文。语文的基本功表现在词与词的有机衔接上,这与口语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古诗词似乎已被现代人否定,但普通百姓从来没有看上过现代诗,不信请看那些咿呀学语的小孩,父母教他们的多是古诗词。试想如果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改成新诗——“春天夜里睡觉没有感觉到天亮”——那是什么东西呢?平易和平庸是一字之差,本想追求朴质清新和自然,得到的却是笨拙肤浅和混乱,这一切都是由于缺乏对语文基本技术的认识造成的。而白话文在字词的学习方面以实用主义为主,系统的字词训练并不多见,因此,古文知识的教学和普及还是有着其必要的存在和引导的价值的。
谈到语文的体系,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语言的形式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唯有从此处着手。古诗词可以说是古人进行的高级造句训练。他们用整齐、简短、精练的句式表意并取得了成功。对联完全是用来训练造句技巧的,“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区区十个字,营造了多么美好的文学意境!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老古董,我们完全可以不要。这话不错,但是学习文言文的篇章也有如下优点:一是由于文言文较为精短,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统一易于借鉴;二是文言文记载了绝大部分中国历史事件,并善于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如司马迁的《史记》,单篇文章都不很长,却把史实说得头头是道,白话文没有这种功能。三是浏览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古文,能真正了解中国人所达到的最高思想境界和中国文化的精髓。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土壤和家园,失去了家园的白话文纵使自然清新,也是秋天雨后的荒苗。但是,要巩固中国文化的精义所在,非要在中学教学中加大古文力度和篇幅吗?特别是高中教学这种学会各种句法和活用以及词义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多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呢?
白话文与语言实际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的矛盾已成为专家迫在眉睫的课题。文言教学在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文言教学的目的的是什么?按现今的教学实况,这目的达到了没有?现代社会对中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文言能力是怎样的?实在是有很多问题值得研讨。文言的长期流传,保存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可引为世界文化的骄傲。但是,文言早已不能记录人们的口头语言,活的语言,这又带来许多问题。文言从古代社会延至近代社会,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