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略论通感在汉语言教学中
   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青田县第二中学  王碧峰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网络与读图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阅读采取了快捷的态度,时常在媒体杂志上见到、听到“眼球文化”这个词,就是这个时代的应运而生的一种快餐文化,它正是网络、读图时代的文化现象。所谓的“眼球文化”其实就是强调对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力但无需动用人们的思维与想象的一种快捷手段,别说碟片、光盘的大量出版已经对文字赋予人们的想象构成的冲击,就是本来由文字构成的书籍,现在也被图画所替代, 汉语言所赋予人们的想象被剥离的一干二净。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氛围浸染之下,人们容易形成一个一切的表达都应着眼于人的视觉,围绕着人的视觉来展开的错误认识,造成创作的极大误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总以为一个美好形象的获得都是来源于视觉,从而忽略了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其实,汉语言文字所赋予人的想象美感是电影、电视等媒体和图画所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所无法替代的,尤其是汉语言中的修辞手法所赋予人的审美情趣更是媒体与图画无法比拟了。在我看来,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是汉语言中最能体现这种想象审美情趣的一种载体。我们已经无法使当今的学生回到过去那个只有文字的时代中去,正因为这样,重视汉语言对想象审美意识的呼唤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想就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谈点自己的感想。
所谓通感,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把人的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也就是用描写或记录甲类感官及感觉或感知对象的词语去描写或记录乙类感官及其感觉或感知对象,从而达到描写或记录不同感官、不同感觉、不同感知对象的词语的换用,形成一列超常规的词语组合。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它的经典代表句可以说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荷花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气,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鲁达打镇关西时那几句精彩的运用通感的描写了。《荷塘月色》里的这个句子准确地抓住了轻风拂过,送来荷花的香气若有若无与远处高楼上那种渺茫的歌声的似断似续的,但又总是萦绕心间,难以挥去的相通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拳打郑屠时对味觉、视觉与听觉的运用使得本来无形与抽象的事物变得有声有形有色,形象生动。因此,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往往会收到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启发联想、渲染气氛和深化意境等的效果,审美情趣也由此产生。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无不向我们提示着:要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便要充分调动学生一切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我们的外在世界,从而让学生无论是理解或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感觉相通,走出传统的语言误区呢?
首先是要懂得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并形成一种自觉。教师在这一方面,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注意来体会通感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理解的畏惧感。可以说,如果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去体会荷塘里散发出来的香气象渺茫的歌声似的的话,那只有增加他们的学习与接受的难度。因此,可以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这样的通感话语,比如说,“你的声音真甜”、“他的眼睛啪的一亮”、“他今天的脸怎么成了阴天了”等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话语的有意注意与体会,学生就不难理解通感的含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的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有目的去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各种事物或是信息。诸如:让学生欣赏一幅画时,除了问:你看到了什么?还要问:在画中你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感受中,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的感受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当然,听一首乐曲时,也可以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并仔细想一想他们的相通之处在哪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在老师的有意识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始时,虽还属于被动地去感知,但也就能够感知到通感的一些意味。同是“舒服”这一感觉作用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时,其感受是怎么样的,用语言把它详细地描述出来,并尽可能多地去设想各种情况,注意各种感觉之间的相通点、区别点,越是细微的细节的东西越好,找到相似点,我们便可以用“好像”把它们连结成句,形成初步的通感。通过长期的熏陶,学生渐渐在各种感觉的总体调动运用中,会敏锐地感知出不同的感觉所指向的同一个信息,从而很好地把握住事物的整体的特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