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70字。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人教版新教材中表达交流模块中的第二个内容。在所给的“话题探讨”和“写作借鉴”中虽然涉及了写景的方法,如“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人与景物的主观客观的关系,如“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感”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但总体上来说,并没有能让学生明白怎样去描写景物,因此上对这部分的教学,进行了一下新的尝试。
在这篇指导短文中,两次使用了《故都的秋》中的选段。而且现在正值秋天,于是萌生让学生提前接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中的提示,也可以提醒学生针对《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去体会生活中“北国之秋”的魅力。不过,在这里因为要服从于写景的介绍,就必须突出《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的手法,所以虽说把这一课提前但并不是精讲,详细讲解还要放到第二个模块中完成。
【教学设想】
计划用时两课时进行写作指导。第一课时,阅读准备阶段,涉及篇课文内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分析材料,总结共性”阶段,涉及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通用技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找出其中的景物描写段落。
2、阅读《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划出相应的关键语句。
3、结合印发的《点染秋心自多情》阅读《故都的秋》
材料一:
点染秋心自多情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其艺术性自不待言。然而我们学习这一篇文章的目的并不能仅仅是为了感受作品的艺术性,因为我们还要向闻一多先生学一学构建艺术性的方法。那么在这篇文章里,郁达夫先生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呢?其实这个方法只有两个字“点染”。
“点染”本来是中国绘画中经常使用的技法,由于中国的各种艺术的分解不是很清晰,也因为各种艺术在最高境界上又可以找到共通点,所以“点染”作为一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了。“点染”的方法早先多出现于古代诗词之中,在五四时期又被巧妙地移植到了现代文的创作中,而在众多作品中尤以《故都的秋》为翘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郁先生是怎么挥毫点染这北国之秋的。
点情。文章开篇就点出了自己醉心于北国之秋,“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都是用来渲染自己的急切品尝北国之秋的心情。而在结尾处郁先生又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会看到郁先生对能代表南国之秋的事物的选取是十分准确,也正是这种准确才能显出郁先生眼光的精准,而这种精准更加渲染出郁先生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点境。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呢?不劳读者费神去想,也不容读者去想,“清、静、悲凉”早已由作者点出,从而为北国之秋定下了情感上和色彩上的基调。既然“境”已经被“点”,那么后面的工作自然要交给“染”来完成了。可以说后文中所有的声、色、景、物无一不是在对这个“境”进行着力渲染与加强。南国秋味不浓,几幅“故都秋景图”的描绘,思接中外横亘千古的秋之思,均是渲染“秋境”之笔。
点声。写文章的时候,声音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为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