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0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标题导入
1.同学们,这艘船叫什么名字?(不列颠尼亚)
2.有篇文章叫“别了,不列颠尼亚”, 既然“不列颠尼亚”是一艘船,那怎么会和一艘船道别呢?
二、整体感知
1.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带着疑惑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翻到语文书39页,大声自读课文,朗读时概括出本文所写的事件。
2.读了这篇文章,你们觉得像一篇新闻吗?(不像)请你来说说理由?(像)请你来说说理由(标题、导语、主体)。从课文标题“短新闻两篇”和文章结尾处的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篇新闻。但这不是一般的新闻,而是一篇新闻特写。
3.本文报道了什么事件呢?(香港回归)香港回归是和平正义的胜利,是标彪炳史册的盛事,可供报道的焦点很多,那作者从哪个角度来报度的呢?(英方撤离)
三、研读文本
1.当年报道香港回归的文章很多,然而有只有这一篇获了第八新闻奖一等奖,除了角度比较新颖外,肯定还有其它特色和魅力,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探讨标题的特色。怎么会和一艘船道别呢?(告别的不是船,而是人,而是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效果:委婉,自豪之情藏而不露)
2.那我们应怎样朗读标题呢?谁争取给大家示范一下。(非常好,读得干净、利落,读出了自豪感)
3.接着看看我们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想象导语部分展现出的画面。
同学们,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轮船离港)这样的画面就是常常说的场景。
2.导语的特色是场景式,那么主体部分又有什么特色呢?下面用3分钟,同桌先讨论一下主体部分的特色。
(1)时间顺序(2)现实场景(形象)(3)历史背景(学生举例并朗读)(4)气氛烘托
那么请同学们在相应时刻下标上你喜欢符号。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相应时刻?
4:30——降下港督旗
4:40——离开港督府
6:15——添马舰东面告别
7:45——降下米字旗
子 夜——交接仪式易帜
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五、语言赏析
1.我们刚才讨论了主体部分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