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40字。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
  课时安排:14学时
  第一节  关于声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声纽:
  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
  三、三十六字母:
  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
  四、五音,七音: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
  三十六字母拟音;
  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
  练习:
  一、比较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二、将国际音标辅音表改成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三、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第二节  关于韵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韵部,韵目,韵摄,开合,洪细,阴阳入,对转,旁转。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即韵部代表字(标目)。中古韵书以该韵第一个被注字为韵目,上古音的韵目由韵部划分者自定。也有用序数或两个字作为韵部标目的。
  三、韵摄(摄):
  等韵学概念。宋元等韵图按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条件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亦即韵母的16个大类。
  十六摄名目按《广韵》206韵次序(不分四声)依次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各摄所辖韵部见教材135-136页。
  四、开合,洪细: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