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720字。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指要
  提供者:蒲仲恒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习明清两代散文。
  明初散文主要以宋濂和刘基为代表,内容多是歌颂新政的文章。其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先后出现,复古之风笼罩文坛。接着出现了与之对立的“唐宋派”,倡导唐宋文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是其代表,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
  明中叶以后,文坛上先后出现了标榜“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和以“幽深孤峭”见长的“竟陵派”,前者以袁宏道兄弟三人为代表,影响较大。
  明代晚期,面临国破家亡,出现了挽歌似的小品,如张岱的《陶庵梦忆》等;同时也出现了类似张溥《五人墓碑记》那样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
  到了清代,先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之文,紧跟着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桐城派”。桐城派在方苞、刘大之后,到姚鼐时集大成,在文坛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清朝末年,相继有龚自珍、梁启超、章太炎等享誉文坛。
  明朝的散文主要以湖北公安的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三人的“公安三袁”为代表,而清朝的散文主要以张苞、姚鼐的“桐城派”成就为最高!当然像乾隆时期的纪昀、清末的龚自珍等人的散文成就都是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的!
  二、单元教学要点提示:
  1、这个单元四篇文章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两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其中的细节描写和叙述、描写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式,熟读并背诵有关内容。
  2、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自读课文。要求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掌握学习重点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3、本单元还安排了有关文言句式的知识。短文中讲到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常用文言句式,供学生了解和学习,教师不必作详细讲解。学生最好能够记住这些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主要格式,并积累一些相应的例句,以便在自己阅读时能够理解有关的句式,弄明白文章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时数:
  本单元共计划10课时,教读课文《项脊轩志》和《登泰山记》分别用三课时,自读课文《五人墓碑记》和《病梅馆记》分别用二课时。
  21、《项脊轩志》教案
  教案供稿:张含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的严谨的艺术结构。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2、体会本文表达情感的艺术。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先学后教法
  3、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特别要重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
  三、学生自主达标。
  四、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梳理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
  2、赏析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诊断
  1、处理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文章的结构提纲。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和过渡句编写提纲。
  提示,抓关键句(一般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梳理结构。
  关键句是:“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余既为此志,后五年”。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全文主要是写作者的“喜”和“悲”;二是前四段是主体,后两段是补记,文章由此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此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快乐。
  第二部分(2—4):记述祖母、母亲、妻子亡去的悲伤。
  第三部分(5一6):补叙妻子的故事,回想妻子在与不在的感慨。
  二、达标教学:欣赏本文的细节描写
  (一)给学生10分钟时间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设疑赏析。
  1、“万籁有声”与“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是写静吗?
  明确:不矛盾,是写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庭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厚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
  3、“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叩”是轻轻敲门,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这些动作和语言非常的平凡,但生动地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关爱和深情。
  4、“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可以看出先大母是怎样一个神态?
  明确:爱怜孙儿的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
  5、“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悲喜交加)。
  6.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个句子怎样让读者感动的?
  明确:祖母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
  7.“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体现出妻子及诸姐妹怎样的形象?
  明确:几句平常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情,娇媚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深化主题,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也可以暗示影射。
  三、达标教学:艺术特色
  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点拨如下: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文章虽然作于不同时期,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2、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四、小结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作业
  完《三维设计练习》。 个性设计个人补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